你看到的利比里亚,是"非洲的美国";
你没看到的利比里亚,是一个把美式制度照搬得一模一样,却成了世界最穷国家之一的活例子。
很多人听说利比里亚,第一反应是"那个最像美国的非洲国家",
可真去了才发现,在这里,"美国梦"早就变成了"非洲噩梦"。
01. 利比里亚的外表,像"美国翻版";现实的内核,却是系统性的贫困与绝望
我一个做国际援助的朋友,去年被派到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工作半年。
去之前,她兴致勃勃地跟我说:"终于可以去看看传说中的'非洲美国'了,应该比其他非洲国家发达不少吧。"
结果三个月后,她在微信上给我发了一张照片——破烂不堪的街道,没有路灯,污水横流,到处都是垃圾和废弃的汽车残骸。
她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:"这里确实是美国人建的,但建完之后就被彻底遗弃了。"
你看得见的美式国旗、美式政府大楼、美式宪法,其实都是200年前的"历史遗迹"。
现在的利比里亚,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,其经济极不发达。
02. 利比里亚的"美国血统",换来的却是非洲最悲惨的现实
利比里亚始于19世纪初,在美国殖民协会支持下建国,从1822年到1861年,有超过15000名获得解放的美国黑人移居至此,1847年宣告独立。
说白了,这就是美国人的"黑人回归实验"——既然你们说黑人在美国受歧视,那就给你们一块地,回非洲自己管自己。
国旗照搬星条旗的设计,只是把星星改成一颗;
政治制度完全复制美国的三权分立;
首都蒙罗维亚以美国第五任总统门罗命名;
连货币都叫"利比里亚元",跟美元汇率1:1挂钩。
但现实是什么?
大部分人口依赖生计农业,出口主要是橡胶和铁矿石等原材料。
全国人口的识字率估计仅为25%,约75%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劳动,主要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。
你说这是"美国模式"?明明就是最原始的非洲农业社会。
03. 利比里亚人的"美国认同",是一种悲哀的自我安慰
最让人哭笑不得的,是利比里亚人那种与现实严重脱节的"美国情结"。
我朋友跟我讲过一个细节:她在蒙罗维亚的市场买东西,当地商贩一听她是外国人,立马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说:"我们也是美国人的后代,我们比其他非洲国家先进!"
说这话的时候,他身后就是没有电线的破房子,脚下是没有下水道的泥泞街道。
蒙罗维亚是利比里亚最大的城市,2008年人口普查时有970,824人,占了全利比里亚人口的29%。但即使是这个最大的城市,基础设施也惨不忍睹。
白天停电是常态,晚上整个城市黑漆漆一片;
自来水经常断流,很多人还在用井水;
公共交通基本靠走,稍微像样的车都是联合国援助的。
但他们依然坚信"我们跟美国有特殊关系","我们比其他非洲国家优越"。
这种盲目的优越感,其实是一种深深的无奈。
04. 真正可怕的,是"制度照搬"背后的集体性失败
这个国家从国旗到宪法,从政治体制到各个机构全部效仿美国,现在已经是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了。
先看几个触目惊心的数据:
全国85%以上的人口都处于失业状态;
60%的人口属于文盲;
整个国家几乎都靠救济生活。
根据政府劳工部公布的资料,2001年末,利比里亚的总就业人口达到630000多人,其中在非正式部门就业的人数为507000人,超过80%。
从美国式的总统到美国式的国会,从美国式的最高法院到美国式的州政府,一套完整的美式制度在这里运转了近180年。
但结果呢?这套制度不但没有带来美国式的繁荣,反而成了全非洲最失败的政治实验。
1989-1996年第一次利比里亚内战摧毁了利比里亚的大部分经济,特别是蒙罗维亚及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。
在利比里亚,"美式民主"不是解决问题的工具,而是各部族争权夺利的舞台。
05. 在利比里亚,你可以体验"美式制度",但你会逐渐理解什么叫水土不服
利比里亚的"美国化"是表面的英语和西装革履,而不是真正的现代化治理;
政府官员确实会说英语、穿西装、开美式会议,但贪污腐败依然严重;
法院确实按美国模式设立,但很多案件还是按部族传统解决;
选举确实按美国模式进行,但投票往往按部族划分,而非政策立场。
你永远不知道,那些在国际场合侃侃而谈"民主自由"的政客,回到国内是怎么瓜分援助资金的。
利比里亚人并不是不想发展,而是——他们被一套不适合本土环境的制度绑架了180年。
06. 利比里亚对外国人,其实是一种复杂的既依赖又排斥
别看利比里亚号称"非洲最亲美的国家",真实的利比里亚人对外国人,心态很复杂。
他们渴望外国援助,但又对外国人有种莫名的优越感——"我们也有美国血统";
他们欢迎投资,但办事效率极低,各种手续能拖几个月;
该市经济主要依赖其港口,主要出口品包括乳胶和铁矿。但即使是这些支柱产业,也主要靠外资维持。
还有一个让人无语的细节:利比里亚政府大楼里确实挂着美国国旗,但空调和电梯经常坏,停电的时候官员们也得摸黑上楼。
利比里亚社会的"美国情结"深入骨髓:"我们是美国人建立的国家,当然比其他非洲国家高贵。"
但他们忘了,高贵的制度需要对应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水平来支撑。
07. 利比里亚,不适合抱有"美国梦"幻想的人去生活
利比里亚的生活,看起来有英语、有美式制度、有国际认可,但要付出的代价是:
你要接受经常停电停水的"美式生活";
你要适应一个"有民主框架、但缺乏基本民生保障"的社会;
你要学会在一个"制度很美国、现实很非洲"的环境中生存。
有援助工作者说,利比里亚是一个"过度美国化却极度贫困化的西非实验室"。
但如果你只是想体验真正的现代文明、想过上体面富足的生活——
那么,利比里亚可能是你最不该选择的地方。
写在最后:
如果你去利比里亚旅游,或许会对这个"非洲美国"感到好奇。
但如果你要在这里生活或工作,请记得一句话:
真正毁掉一个国家的,永远不是缺乏制度,而是照搬了不适合自己的制度。
你羡慕的美式民主,在利比里亚早就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政治游戏。
旅行Tips:
- 去利比里亚需要黄热病疫苗接种证明
- 首都蒙罗维亚基础设施落后,建议提前预订条件较好的酒店
- 当地医疗条件有限,建议携带常用药品
- 雨季(5-10月)降雨量极大,出行需谨慎安排
- 美元和利比里亚元都可使用,但建议携带小面额美元
- 当地治安情况一般,避免夜间外出和携带贵重物品
股票配资利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