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还没遇到过几个让人闹心的人和事儿呢?
可等你真看透了人性,就会发现,跟任何人较劲,那都是在跟自己过不去,就是在消耗自己的能量。
就说前阵子吧,老张跟小区里一个爱占小便宜的大爷较上劲了。
那大爷老爱把公共区域当成自家后院,堆满了破烂儿。
老张看不惯,就去找大爷理论,结果大爷不仅不认错,还跟老张吵了起来。
这一吵,老张心里那股气啊,好几天都没消下去。
工作的时候走神,晚上睡觉也翻来覆去地想这事儿,整个人都憔悴了不少。
你说老张这是何必呢?
跟一个不讲理的人较劲,除了让自己生气,啥好处都没有。
我大姑在菜市场买菜,有个摊主缺斤少两,大姑发现了,也没跟摊主大吵大闹。
她只是笑着说:“小伙子,做生意得讲诚信,这次就算了,下次可别这样啦。”
摊主听了,有点不好意思,还多送了大姑一把葱。
大姑呢,也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,照样开开心心地回家做饭。
其实啊,原谅别人,那是咱大度,不跟那些烂人烂事纠缠。
但更重要的是放过自己,这才是真正的格局。
生活里那么多美好的事儿等着我们去发现,那么多重要的人等着我们去爱,何必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不值得的人身上呢?
1、为什么不要内耗自己?
第一,损耗心理资源。
人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,就像手机电量一样,内耗会快速消耗这些资源。
内耗时,大脑会反复纠结、担忧、自我批判,这些负面思维不断占用认知带宽,导致心理资源过度损耗。
当心理资源匮乏时,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会显著下降。
例如,一个人长期处于职场内耗中,总是担心工作表现不好、害怕被领导批评,大脑持续处于紧张焦虑状态。
此时,他面对生活中的小挫折,如和朋友的一次小争吵,可能就会情绪失控,大发雷霆或者陷入长时间的沮丧,因为他已经没有足够的心理资源来理性处理这些情绪。
长期内耗还可能引发焦虑症、抑郁症等心理疾病,进一步削弱情绪调节能力,形成恶性循环。
第二,阻碍目标实现。
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。
内耗会让人不断质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,降低自我效能感。
当一个人总是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中,比如反复思考自己是否做错了决定、是否不够优秀时,就会缺乏行动的动力和信心。
以创业为例,创业者如果总是内耗,担心项目失败、害怕资金链断裂等问题,就会在决策时犹豫不决,错过最佳时机。
而且,这种自我怀疑会让他在面对困难时更容易放弃,因为他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。
长此以往,不仅无法实现创业目标,还可能对未来的事业发展产生恐惧和逃避心理,进一步限制个人的成长和发展。
第三,引发社交焦虑。
内耗往往伴随着情绪的不稳定和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。
当一个人内心充满纠结和负面情绪时,很难以积极、平和的心态与他人交往。
他可能会对他人的一言一行过度敏感,将别人的无心之举解读为对自己的攻击或否定,从而产生愤怒、委屈等情绪,并做出不恰当的反应。
比如,在家庭关系中,一个人如果总是内耗,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家人争吵,觉得家人不理解自己。
在社交场合中,他可能会因为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好而不敢主动与人交流,或者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得过于紧张、拘谨,让对方感到不舒服。
这种破坏性的交往模式会逐渐疏远他人,引发社交焦虑,使个体陷入更加孤独和痛苦的内耗状态。
2、拒绝内耗的秘诀。
生活里,内耗就像个无形的“小怪兽”,悄无声息地偷走咱的时间、精力和热情,让人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的泥沼。
不过别怕,《毛选》里讲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”,这话放在应对内耗上同样适用。
内耗时那些自我怀疑、焦虑不安的想法,看似强大得能把人压垮,实际上不过是虚张声势。
就像面对困难任务,还没开始做就担心做不好,心里七上八下的。
可得明白,这些担心都是纸老虎,只要咱鼓起勇气去行动,就会发现它们不堪一击。
不能被这些虚假的恐惧吓住,要像毛主席说的那样,勇敢地“在战略上藐视敌人,在战术上重视敌人”,把内耗当成一个需要解决的“小问题”,积极寻找应对办法。
“调查就像‘十月怀胎’,解决问题就像‘一朝分娩’”,这句《毛选》里的名言也适用于解决内耗问题。
得先搞清楚内耗的根源在哪儿。
是工作压力太大,还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?是目标不明确,还是对自己的期望过高?
只有通过深入调查,找到问题的关键,才能对症下药。
比如,如果内耗是因为工作压力,就可以分析是工作任务太重,还是工作方法不对。
要是任务重,可以跟领导沟通,合理分配任务;要是方法不对,就学习新的工作技巧,提高效率。
“下定决心,不怕牺牲,排除万难,去争取胜利”,这是《毛选》中激励无数人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。
解决内耗也需要这样的决心和勇气。
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今天决定改变,明天又回到老样子。
要坚定地朝着摆脱内耗的目标前进,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。
股票配资利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