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怎么把它给忘了!有了它,我们就不怕日本鬼子了!”
日军为了提升侵华战争中的作战能力,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,不仅发动细菌战,还别出心裁地训练狼狗作为武器。而在大家因屡遭摧残而感到绝望时,一位犬类专家突然提出了解决之法。那么,这个聪明的专家是谁?他又是如何想到这一点的呢?
1939年,长辛店的街头,几个中国人被捆绑着双手,面容憔悴,走路的步伐缓慢而沉重,仿佛每一步都沉重得让他们几乎无法迈出。后方,几名日本士兵嘻嘻哈哈地追着,偶尔推搡一下他们,催促着他们加快步伐。直到这队人远远消失,旁边的百姓才敢悄悄探出头来。“唉,真是作孽呀,这天杀的日本鬼子,这下抓去就是送命,岂不是活活让他们去送死?”一位中年大叔在低声咒骂,尽管愤怒,更多的却是无奈与恐惧。当地百姓早已见惯了这种情景,除了暗自诅咒,他们也能做的唯一的事就是默默祈祷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目标。
展开剩余86%这些不幸的被捕者,被带到一个设立在偏僻地方的训练基地。这座基地原本是日军为其狼狗部队所设立的。日军为了强化对抗解放军的能力,除了使用细菌战外,还发明了狼狗部队的残忍训练方法。
这些狼狗凶狠无比,尤其以狼青犬为主。它们经过特别的训练,不仅比普通的日本士兵还要凶猛,超强的奔跑速度和令人胆寒的撕咬能力,成为了日军威胁中国抗日力量的重要手段。为了训练这些犬只,日军把无辜的百姓抓来作为训练的“活靶子”,让狼狗们追逐、撕咬他们。训练的方式让人触目惊心,被咬的百姓惨叫连天,可日本鬼子却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兴奋,他们甚至将这种屠杀视为一种娱乐,站在一旁哈哈大笑,令人发指。
马振山,一位被抓去的中国厨师,回忆起狼狗训练的过程时曾说道:“日军对这些狼狗的训练极其系统。初时,他们会根据狗的大小来分配食物,给小狗们喂养鸡蛋和牛奶,每天都得到特别照顾。这样的饮食条件使得这些狗狗长得又快又壮。随后,训练进入更复杂的阶段,开始培养它们的服从性以及追击敌人的能力。而最残忍的是,训练狗的方式竟是让它们在饥饿中得到“猎物”,这时,狗们会更为凶猛地追击和撕咬活人。”
为了让狼狗们更加凶狠,日军会故意几天不给它们喂食。几天的饥饿让狼狗们变得食欲旺盛。于是,日军将一些中国百姓关进深池中,放入这些饿极了的狼狗。当狗见到活人时,它们如同看到了美味的食物,顿时疯狂扑向目标。悲惨的场面此起彼伏,百姓们的惨叫声和狼狗的怒吼声交织在一起,然而日本士兵却站在一旁,似乎乐在其中。
这些狼狗经过训练后,被派往各地参与扫荡。在他们冲进村庄时,看到百姓们的恐惧,时常会被日本士兵指使去撕咬他们。有时,看到民众瑟瑟发抖的眼神,日军还会故意命令狼狗去威吓这些无助的百姓。抗日剧中常常会看到日本鬼子或汉奸带着狼狗,这正是狼狗部队的写照。
而在与抗日游击队的对抗中,狼狗部队的出现令解放军的优势被打破。游击队凭借地形优势进行埋伏,但狼狗凭借天生的灵敏嗅觉和听觉,能迅速发现敌人的藏身之处,从而打乱我方的战略。更可怕的是,游击队员躲藏在百姓家中时,虽然没有暴露,狼狗却早已通过嗅觉发现并狂吠,让躲藏的战士们暴露了位置。
对于日军而言,狼狗不仅仅是捕捉敌人的工具,它们更成为了士兵的得力帮手。特别是在面对穿着中国军装的士兵时,这些狼狗会本能地扑上去咬伤敌人。它们极快的攻击速度和敏捷的身法,使得中国士兵很难用枪击中它们。即使他们拼命挣脱,狼狗也会紧紧咬住,根本甩不开。由于这些狼狗的强大,日军还进一步推出了“人狗合一”的战术,使得解放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许多战士因此丧命。
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时,一位长期与狗结缘的专家,董翰良,出现在了大家的视线中。董翰良,1887年生于长兴县,他的母亲早逝,父亲忙于农事和切纸生意,导致董翰良从小便在孤独中长大,唯一陪伴他的就是家里的那条小黄狗,名叫“大黄”。董翰良与大黄的感情极为深厚,几乎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。每天,董翰良做什么都离不开大黄,无论是干活、睡觉还是吃饭,大黄总是伴随左右。
董翰良对狗的兴趣从小便显现,他不仅观察大黄的行为,甚至模仿狗叫,试图与狗沟通。久而久之,他对狗的理解越来越深,不仅是自家的狗,连邻居家的狗也都愿意亲近他,跟他玩耍。村里的人甚至给他起了个外号,称他为“狗状元”。董翰良自己也对这个名字颇感自豪。
后来,董翰良进入了私塾学习,他的聪明才智很快让他在班级中脱颖而出,尤其在绘画方面,他尤为出色,画的狗栩栩如生。然而,在他即将升学时,父亲因病去世,家庭经济困顿,他只能辍学在家,继续与狗为伴。姐姐看见他如此消沉,劝解他:“翰良,困难是暂时的,你能否走出困境,全看你自己。你打算一辈子和这些狗在一起吗?”
受姐姐的启发,董翰良决定重新振作,告别了心爱的狗狗们,重新回到学校,最终考上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。然而,他心中始终无法割舍对狗的热爱。1912年,他得到了一个在北京警官学校学习警犬训练的机会。这一机会成了他一生中的转折点。
通过在日本和德国的深造,董翰良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,还深入了解了狼青犬的训练方式。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让他对狼狗的训练有了更深的认识,但当他回国后,发现中国尚未重视警犬的应用。他默默回到家乡,在村里继续研究与狗的关系,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。
不久之后,随着中国军队对警犬的逐步重视,董翰良终于得到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。他被任命为浙江警官学院的警犬教官,成为中国最早的警犬专家之一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日军狼狗部队对我军造成了极大威胁,董翰良被邀请协助解决这个问题。
在一次讨论时,有人提到:“这狼狗又大又凶猛,想对付它们,我们得找比它们更强大的狗!”此时,董翰良灵光一现,突然想起了家乡的一种小型犬——“板凳狗”,虽然它们个头不大,却非常灵活,性情极为凶猛,能在与大狗的对抗中占得上风。
于是,董翰良带着希望回到了家乡,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利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